close



  在當下的中國,“有潛力藝術家”實屬鳳毛麟角,山水畫名家的作品,也未必經得起歷史的推敲。因此,收藏什麼樣的作品,其實跟藝術家的年齡、名頭沒有太大關系。

  作為策展人,我們的職責之一就是發現有潛力的藝術家。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,策展人和批評家可謂是藝術界的“厲狗”,這裡嗅嗅,那裡聞聞,只為找到新鮮的藝術血液。比如我每周都會安排大量的拜訪時間,一聽到哪裡有優秀的不知名藝術家,就很激動地跑去看,但說實話,能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,一年也碰不到幾個。在這個職業化、專業化的時代,作為一般藏家,想通過自己的眼睛發現砂礫中的金子,恐怕更不現實。藝術家能打動你的往往只是才情、激情,但這些感動人的事,與真正的藝術價值無關。譬如你看到的紅色就跟批評家、策展人看到的紅色是不同的,你根據的是個人觀感,我們根據的是其在藝術史上是否重要、有沒有價值,標准不一樣。

  收藏目前社會認可度比較高的名家作品,很多人會覺得安全感比較高,其實這條路也非絕對靠譜。今天,很多藝術家是依靠運作名噪一時,舉個例子,像陳逸飛就很能運作,他說自己的作品就是要“專家點頭,老百姓鼓掌,政府認同”,意思是有一定技法水准,在美感上雅俗共賞,還要講主旋律,追求一種平衡關系,那也就是沒有真正的藝術標准。上世紀80年代末,陳逸飛到了美國,選擇的也是跟商業畫廊合作,而不是專業的學術性畫廊。無論他在國外畫江南水鄉,還是回國後畫現代仕女,迎合的都是一種社會風尚。因此,一個藝術家爆得大名,很可能跟藝術沒有什麼關系。自陳逸飛去世後,他的畫作價格也是一年不如一年。我們都知道,歷史往往是會開玩笑的,這可以稱為現世的回報和未來的嘉許。有的人在世時活得很輝煌,但迅速就被歷史翻過去了;有的人在世時默默無聞,幾十年後人們才發現他的偉大,典型的例子有黃賓虹。

  所以,收藏藝術品一定要撥開表面的東西,看清藝術的本質,不要隨波逐流,別人叫好你也跟著叫好。藏家首先要多看最優秀油畫的作品,將收藏變成一件既有樂趣、又有價值觀和判斷力的事情,才能獲得真正豐富的人生。可以說,藏家唯一的參考標准應該是高品位的美術館。在西方,真正的大藏家所做的就是不斷研究各大美術館的收藏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futurt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