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看清痔瘡不要“魚目混珠”

:家族裡有人患大腸癌的須提防大腸癌的發生,從排便習慣痔瘡入手早防結腸癌。痔瘡與腸癌有相似的症狀,莫把腸癌當成痔瘡。


看清痔瘡不要“魚目混珠”

  家族裡有人患大腸癌的須提防大腸癌的發生,從排便習慣入手早防結腸癌。痔瘡與腸癌有相似的症狀,莫把腸癌當成痔瘡。

  ●家族裡有三名大腸癌患者,其中兩名是一等親(即父子或兄弟姐妹),而且有一個在50歲以前發病的。凡具有這三個條件就可診斷為HNPCC(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)。

  ●大便習慣和大便性狀忽然改變,如大便帶血或黏液、便秘、腹瀉或兩者交替及排便不盡,大便變形變細等就要提高警惕。

  ●美國癌症協會的結直腸癌篩檢指南認為:無症狀也無家族史者初始篩檢年齡為50歲;而無症狀,但有一個或一個以上一級親屬大腸癌史者,則初始篩檢年齡應為40歲;有腸道症狀者則可從25歲開始;對於FAP(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)及HNPCC家系的成員則要在青少年以後即開始。

  假如大腸癌能夠早期發現,治療起來還是比較輕易的。但是大腸癌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,很難發現。往往等到發現為時已晚。如何早期發現大腸癌?為此,采訪了中國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、中山大學腫瘤腹科主任萬德森教授、潘志忠副教授、盧震海醫師,聽取了他們的專業意見。

家族裡有人患大腸癌須提防

  段老失眠伯被確診為結腸癌,醫生建議段老伯的三個兒女及相關的親戚做檢查。結果發現老伯的大兒子大腸腺瘤癌變,但屬於早期,在腸鏡下摘除;小女兒則檢查出患有潰瘍性結腸炎。

  世界各國對大腸癌的病因作了許多研究工作,雖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,但認為10%-20%的大腸癌的發病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。這裡所說的遺傳並不是大腸癌本身遺傳,而是家族性息肉病、大腸腺瘤和潰瘍性結腸炎,這些癌前疾病在一定程度上若處理不當輕易惡變。

  從排便習慣入手早防結腸癌

  王先生到去探望患了結腸癌的同事,攀談間警覺自己的某些情況與同事如此地相似。最近他發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大便忽然變得干燥,但沒有便血的情況。他以為是熱氣上火,喝點涼茶就沒事。聽完同事描述的症狀後,他馬上在該院做具體的檢查。確診為結腸癌,不過不幸中的大幸是發現得早,術後恢復情況很好。

  潘志忠副教授說,平時留意自己每日排便的習慣。排便習慣包括很多方面,比如:平常排便比較干燥,這幾天卻忽然變稀;或是忽然變得非常干燥;還有的人排便次更年期症狀數出現了變化,從天天一次變成二三次,或是反之。假如毫無原因之下排便和平常的規律不一樣了,自己就要小心一些,到檢查是比較妥當的選擇。

  莫把癌症當痔瘡

  俞某今年38歲,半年前發現大便帶血,同時還伴有消瘦、乏力、排便不盡感。到鎮裡的檢查,當地的醫生誤以為是痔瘡。使用了專治痔瘡的藥,不僅沒見效,而且越來越嚴重,只好來城裡作檢查。可惜已經是大腸癌晚期。

  臨床上導致大便帶血的疾病很多,如痔、肛裂、息肉、潰瘍性結腸炎、直腸癌等,應嚴格鑒別,針對不同疾病分別治療。很多人對此熟悉不足,往往誤認為便血是痔瘡在作祟,未經具體而系統的診查,單純選擇以消除症狀為目的的簡易治療而延誤了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。
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futurt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